11月28日,中国中铁隧道工程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技术交流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办,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会承办。河南省总工会劳动经济部部长张培元,中国中铁工会综合部部长郑黎出席会议。来自隧道工程建设、设计、施工、科研、制造等多个领域的59家创新工作室人员参加会议。
张培元代表河南省总工会作重要讲话。他指出,河南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联盟是全国产改协调小组及全总确定的“第二批全国产改试点项目”,经过两年建设,河南省总工会已横向构建18个省辖市地域联盟、纵向构建10多个省级产业联盟,并且深度锲入以全国和省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等为纽带的“网状”联盟,在线上建立起全省一张网的河南创新工作室联盟云端平台,全省近万家创新工作室80%已纳入联盟体系。希望进一步加强与中国中铁工会及其创新工作室联盟各有关方面的沟通联系,努力拓展交流合作渠道,发挥资源集聚、人才荟萃、协同攻关、抱团创新的优势,为企业技术进步和职工队伍素质全面提升,打造更加强劲的新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强劲的“工会力量”“创新能量”。
郑黎代表中国中铁工会讲话。他强调,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既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需要,也是深化产改、提升职工素质的需要,更是助力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要提高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劳模创新工作室及联盟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注重提质增效,进一步提升劳模创新工作室及联盟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要切实发挥作用,进一步扩大劳模创新工作室及联盟的价值和贡献力。联盟工作室要在“建”字上下功夫,在提高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质量上实现新突破;在“联”字上做文章,在联盟交流合作上实现新突破;在“创”字上求实效,在联盟创新成果上实现新突破。联盟工作室要准确把握职能定位,切实发挥好技术成果“孵化器”的作用、人才培养“练兵场”的作用和示范引领“大舞台”的作用,真正联出成果、联出人才、联出效益、联出品牌,使创新联盟真正成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成为培养劳模工匠人才的重要力量,成为引领广大职工技能成才、技能强企、技能报国的重要力量。
中铁隧道局盾构主司机母永奇代表中国中铁隧道工程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作工作报告。他对联盟成立两年多以来的取得的工作成果进行了简要总结,对联盟成员积极参与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展、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并设立创新工作室联盟专题展区等表示肯定,对参加中国中铁盾构隧道智能化建造现场会、高原铁路隧道建造技术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回顾,对联盟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取得科技成果情况进行了介绍。未来一年,工作室联盟将紧跟国内国际隧道工程施工建造技术,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发挥授业、传承作用,把技术和技能传递交流到基层一线和行业前沿;围绕高原高寒TBM施工、超大直径泥水盾构施工、机械化配套钻爆法施工开展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开发、技术协作等创新活动,释放劳模工匠“磁场效应”;通过开展工作交流、主题调研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技术交流和效益提升活动,思考创新工作室管理运行新模式,推动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在隧道工程领域创新创效出更多高质量成果。
其间,中铁隧道局洪开荣创新工作室、邬宗清创新工作室代表工作室成员进行了成果路演,展示了职工的创造智慧和技术革新成果。活动还参观了中国中铁隧道工程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成果展、中铁隧道股份隧道展厅、隧道掘进机及智能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洪开荣创新工作室、中铁装备集团盾构总装车间庞培彦创新工作室等,联盟成员之间进行了深入的技术交流和实地观摩。
中国中铁隧道工程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联盟是中国中铁五家创新工作室联盟之一,是由中国中铁所属单位中与隧道工程施工相关的劳模(专家型职工)创新工作室自愿参加的多元化、跨区域、非营利性的专业技术联合体。联盟成立于2021年10月,目前有成员单位59家。联盟的主要任务是聚焦隧道工程设计、施工、科研、制造等多个领域,开展联合互动、技术攻关、“五小”成果创新创效活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围绕隧道工程设计、施工前沿技术发展,确定创新课题,协同联合攻关,发挥劳模(专家型职工)领军人物的专业技术经验和示范引领作用,实现“1+N”集群放大效应,不断巩固和提升中国中铁在全国隧道工程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